{{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懷孕的每一天,都是倒數迎接小生命的溫馨旅程。
而「預產期」這個日子,總讓準媽媽既期待又緊張——那天會不會就是見到寶寶的時刻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預產期怎麼算、身體有哪些變化、又該如何準備,好讓妳在那一刻,從容迎接最甜蜜的相遇。
🌸 一、預產期怎麼計算?
📅 最常見的方法:奈格勒法(Naegle’s Rule)
這是醫師們在診間最常使用的計算方式:
🔹 舉例:
如果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是 2025年2月10日
→ 月份「2 - 3 = 11(即前一年的11月)」
→ 日期「10 + 7 = 17」
👉 預產期約為 2025年11月17日。
💡 小提醒:
這個算法假設月經週期為28天。若妳的週期長短不同,或月經不規則,醫師通常會根據**懷孕初期的超音波(胎兒頭臀長 CRL)**幫妳重新校正預產期,那會更準確唷!
🤰 二、接近預產期的身體徵兆
當孕期進入第37週以後,寶寶隨時都有可能報到!
這時候妳的身體會出現一些小變化,提醒妳「準備好囉~」。
👇 常見臨產徵兆:
👜 三、預產期準備清單:迎接寶寶的小小任務
懷孕36週以後就可以慢慢準備「待產包」了,
這不只是物品的準備,更是心理上迎接寶寶的一部分❤️
🎒 待產包建議清單:
給媽媽的
給寶寶的
給陪產的家人
💬 貼心建議:
提前規劃生產醫院的路線與聯絡方式,
若是高風險妊娠(例如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等),記得事先與主治醫師討論生產計畫,會更安心。
🌿 四、鄰近預產期的生活照護重點
懷孕後期,身體的變化會越來越明顯,
這時候更要細心照顧自己,讓身心都為分娩做好準備。
🥗 飲食篇
🕒 作息篇
🧘♀️ 運動篇
🩺 產檢篇
💕 五、最後提醒:預產期是「參考點」,媽媽的狀態才最重要
其實只有約5%的寶寶會在預產期當天出生,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提早或延後幾天。
只要胎動正常、孕檢狀況穩定,妳就可以放鬆心情,靜靜等待那一刻的到來。
記得,最重要的不是日期,而是——讓自己保持舒適與安心。
放輕鬆,調整呼吸,用最溫柔的心情迎接寶寶吧!
💖 妳已經準備好了,而小寶貝,也正準備來到妳的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