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懷孕的每一天,都是倒數迎接小生命的溫馨旅程。 而「預產期」這個日子,總讓準媽媽既期待又緊張——那天會不會就是見到寶寶的時刻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預產期怎麼算、身體有哪些變化、又該如何準備,好讓妳在那一刻,從容迎接最甜蜜的相遇。🌸 一、預產期怎麼計算?📅 最常見的方法:奈格勒法(Naegle’s Rule)這是醫師們在診間最常使用的計算方式:以「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為起點。月份減去3或加上9。日期再加上7天。🔹 舉例: 如果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是 2025年2月10日 → 月份「2 - 3 = 11(即前一年的11月)」 → 日期「10 + 7 = 17」 👉 預產期約為 2025年11月17日。💡 小提醒: 這個算法假設月經週期為28天。若妳的週期長短不同,或月經不規則,醫師通常會根據**懷孕初期的超音波(胎兒頭臀長 CRL)**幫妳重新校正預產期,那會更準確唷!🤰 二、接近預產期的身體徵兆當孕期進入第37週以後,寶寶隨時都有可能報到! 這時候妳的身體會出現一些小變化,提醒妳「準備好囉~」。👇 常見臨產徵兆:落紅: 陰道分泌物中出現些許血絲,代表子宮頸開始軟化、擴張,是臨產前的早期信號。規律性宮縮: 一開始可能只是輕微的「肚子緊緊的」感覺,但若宮縮越來越規律(每5分鐘一次)且伴隨明顯疼痛,表示生產快開始了。羊水破裂: 會感覺有溫熱的液體流出,可能是一整股、也可能是持續滲漏。 無論是否有宮縮,都要立刻前往醫院!下墜感與頻尿: 寶寶的頭部下降壓迫膀胱,妳會感覺「肚子更沉」或頻尿。體重微降: 有些媽媽在生產前一週會因水分代謝改變而體重略減,屬於正常現象。👜 三、預產期準備清單:迎接寶寶的小小任務懷孕36週以後就可以慢慢準備「待產包」了, 這不只是物品的準備,更是心理上迎接寶寶的一部分❤️🎒 待產包建議清單:給媽媽的媽媽手冊、健保卡、身份證產褥墊、哺乳內衣、寬鬆衣物、毛巾拖鞋、保溫瓶、衛生紙、手機與充電線給寶寶的新生兒包巾、寶寶衣、尿布、紗布巾、濕紙巾給陪產的家人證件、現金或零錢、換洗衣物、小點心💬 貼心建議: 提前規劃生產醫院的路線與聯絡方式, 若是高風險妊娠(例如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等),記得事先與主治醫師討論生產計畫,會更安心。🌿 四、鄰近預產期的生活照護重點懷孕後期,身體的變化會越來越明顯, 這時候更要細心照顧自己,讓身心都為分娩做好準備。🥗 飲食篇均衡飲食:攝取足夠蛋白質(魚、蛋、豆腐、瘦肉)、鐵質與鈣質。減少油炸、太鹹或太甜食物,避免水腫與血糖波動。少量多餐、充分補水(每天約2000c.c.),幫助代謝與預防便秘。🕒 作息篇儘量早睡早起,保持規律作息。若夜晚睡不安穩,可左側躺、墊枕頭輔助。避免久坐久站,適時活動放鬆。🧘♀️ 運動篇可進行散步、孕婦瑜伽或骨盆運動,幫助血液循環與骨盆柔軟。若出現宮縮、出血或疼痛,請立即停止並諮詢醫師。🩺 產檢篇從懷孕後期起,每週應回診一次,追蹤寶寶的心跳、羊水量與胎位。若醫師安排胎心音監測(NST),請按時配合。💕 五、最後提醒:預產期是「參考點」,媽媽的狀態才最重要其實只有約5%的寶寶會在預產期當天出生,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提早或延後幾天。 只要胎動正常、孕檢狀況穩定,妳就可以放鬆心情,靜靜等待那一刻的到來。記得,最重要的不是日期,而是——讓自己保持舒適與安心。 放輕鬆,調整呼吸,用最溫柔的心情迎接寶寶吧!💖 妳已經準備好了,而小寶貝,也正準備來到妳的懷裡。
入秋氣候轉換,是補充營養與備貨的關鍵時刻。 安琪兒嚴選各大人氣奶粉品牌,推出限時滿罐贈禮活動, 陪伴寶寶健康成長、守護爸媽安心選擇。
什麼是 i-Size?歐洲現行兒童安全座椅認證兩大法規-『ECE R44/04』 與『 i-Size (ECE R129)』。歐洲經濟委員在 ECE R44/04法規推行30年後,根據歷史數據研究發現,許多父母往往太早更換汽座與轉向,以致增加孩童頭頸碰撞受傷風險,故於 2013 年推出新法規 i-Size (R129),所有符合 i-Size 規範的汽座將比以前更安全5倍,並更能降低座椅錯誤安裝的機率,法規包含:以”孩童身高”來作汽座分類,合適的汽座才能發揮其保護效能。強制孩童”後向乘座到15個月”,待頭頸發育較完全再轉為前向。汽座需通過更嚴格的i-Size正/側面撞擊測試,確認能更好地保護頭頸部。汽座使用ISOFIX裝置,並適用所有ISOFIX車款,降低安全帶安裝錯誤風險。 如何正確使用 i-Size保護汽座?使用後向型汽車座椅 後向汽座在碰撞時能為為嬰兒和幼兒提供最大程度頭頸部位保護。在ECE R44/04法規中,嬰幼兒可以在大約 9-12個月時被移動到前面的汽車座椅上,而 i-Size規定兒童必須面向後方至少15個月。側面撞擊測試標準 撞擊不止從正面而來,增加側面撞擊考量可以為您的孩子提供更好的保護。正確簡易的安裝 i-Size 汽車安全座椅固定方式採用結合汽車的 ISOFIX 裝置,簡單快速並降低安裝錯誤的機率,幾乎適用於所有 ISO FIX 的汽車。我的汽車安全座椅符合之前的規定。我必須升級到i-Size嗎?不,i-Size暫時不會取代之前的規定 - 當您購買汽座時,i-Size為您提供另一種更安心的選擇,您可以更相信i-Size選項符合當前的汽車座椅法規並且帶來更多的保護。 翔盛國際引進為全球最嚴謹的歐規MAXI-COSI安全座椅,均符合歐洲ECE R44/04和台灣現行法規CNS11497,更陸續推出符合最新標準iSize,給孩子更升級的安全!Maxi-Cosi 最新 i-Size 規格汽座 文章出處:翔盛國際關於i-Size
一張合適的嬰兒床,不只是寶寶睡覺的地方,更關乎睡眠安全與成長發展。尤其新生兒每天有超過16小時的睡眠時間,若環境不穩定、床鋪不安全,不僅可能影響作息,更可能增加翻落、窒息等風險。到底該怎麼選一張「安心又好用」的嬰兒床?接下來就帶你一次搞懂嬰兒床的重要性、類型特色與選購重點!使用嬰兒床,守護寶寶成長安全的每一步很多新手爸媽在購買嬰兒床前,可能會有「嬰兒床一定要買嗎?會不會寶寶根本不睡,變成雜物堆積處?」等疑問,甚至是礙於家中空間或是預算考量,而產生「不如就一起睡」的想法。若以寶寶的安全與成長需求來考量,使用嬰兒床是必須的,下面一起來了解嬰兒床的重要性:1.可建立安全且穩定的睡眠空間對於0~1歲的嬰兒來說,建立獨立、安全的睡眠空間是首要任務。根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寶應該與父母同室但不同床,才能有效降低窒息或受傷風險。若與大人共睡一張床,容易因為枕頭、被子或不經意的翻身動作,導致壓迫寶寶口鼻或誤觸嬰兒,增加危險。尤其當寶寶進入會翻身、學爬的階段,更容易因無防護而從成人床跌落。使用嬰兒床,不但能提供適合寶寶體型的空間,也有圍欄設計可防止摔落,從新生兒到幼兒階段,都是守護安全的第一道防線。2.可因應需求調整,一床多用除了守護安全,嬰兒床也能在育兒過程中發揮更多幫助。像是媽媽有親餵需求時,可選擇附有床邊模式的嬰兒床,方便夜間哺乳;床板或圍欄可調整高度的設計,則能減輕彎腰抱寶寶的負擔,減少腰部壓力。若希望延長使用年限,也可挑選成長型設計的款式,隨寶寶成長轉換為沙發床、遊戲床等用途,從新生兒一路陪伴到學齡兒童期,嬰兒床是一項實用又持久的投資。嬰兒床種類有哪些?常見5款嬰兒床,一次搞懂適用情境與特色面對市面上百百款嬰兒床,挑選時容易陷入選擇障礙。以下整理5種常見嬰兒床類型與適合情境,讓你快速找到自己的需求: 嬰兒床尺寸如何評估?購買嬰兒床前,一定要想清楚的4個重點嬰兒床不只是寶寶睡覺的地方,更是守護他們安全成長的第一站。從新生兒開始到學爬、學站的階段,睡眠環境若缺乏安全設計,可能潛藏夾傷、窒息或跌落等風險。因此,選購嬰兒床時,爸媽除了看外型與價格,更該從寶寶的成長需求出發,思考這4大面向:1.可守護寶寶安全與舒適性的設計安全性是選購嬰兒床最優先考量的條件。建議挑選通過國內外安全認證(如台灣CNS、歐洲EN、日本SGS等)的產品,並留意細節設計,例如:圍欄間距不宜過大,以免夾傷手腳;材質應選擇實木等穩定結構,並搭配無毒塗層、無甲醛黏著劑;觸感應細緻無尖角,結構也要穩固不易鬆動。床墊的支撐性與透氣度也不容忽視,會直接影響寶寶的睡眠品質與安全性。2.可因應成長、延長使用期限的機能寶寶成長快速,若能選擇成長型或可變形的嬰兒床,將更有助於延長使用壽命、減少更換頻率。例如:可將嬰兒床轉換為幼童床、沙發床或遊戲床的設計,不只能節省成本,也更貼近家庭實際需求。3.可配合空間調整的尺寸選擇床的尺寸應依照家中空間與使用情境來決定。若房間空間有限、與爸媽同房,可考慮尺寸較小的床邊床或床中床(約90×50公分);若有獨立嬰兒房或想延長使用時間,則建議選擇標準尺寸(約120×70公分)或加大型(約130×70公分)嬰兒床,更能彈性調整用途。4.可提升照顧便利性的細節設計除了安全與尺寸,爸媽的操作便利性也很重要。像是可調整高度的床板、可拆式圍欄設計,能減少彎腰次數、降低育兒負擔;滾輪與煞車功能則有助於在家中移動使用;可拆洗的床墊與床罩設計,也能更輕鬆維持清潔。以下幫你整理市面上5款人氣高、評價好的嬰兒床,從新生兒到成長型需求一次滿足:1. 丹麥 Leander Classic五合一經典嬰兒床北歐皇室嚴選欽點,來自丹麥Classic經典嬰兒床,以精湛工藝打造優雅橢圓型柔和曲線,採用SFI永續森林山毛櫸木全實木安全穩固結構,通過多項歐盟安全認證、無毒塗層更安心,五段床板高度調整設計,可加購延伸套件使用至7歲,陪伴寶貝一路成長,兼具頂級美感、安全舒適與容易清潔等巧思,絕對是給予寶寶最優質投資。2. 挪威 Stokke Sleepi Mini V3 成長型嬰兒床採用橢圓形設計,模擬母體包覆感,具四段高度調整床板與靜音滑輪設計。從新生兒至約5歲皆適用,側欄可拆卸,也可結合床板調整轉換成讓幼兒獨立探索的遊戲空間。使用結構堅固的山毛櫸木框架,不含有毒物質,兼具安全舒適與長時間使用價值,更有長達7年的保固 。3. 台灣 LEVANA New York 紐約五合一嬰兒成長床 New York調性現代化,具五段高度調節及可轉為托兒床、小遊戲床等功能,滿足嬰幼兒成長各階段需求。床墊採獨家雙面軟硬度設計,新生兒使用硬面有助防止脊椎凹陷,一歲後翻面則可改用軟面。床體採木質加金屬混搭,可拆卸側欄,兼顧操作便利、安全防護與長使用年限,是注重功能與耐用度的父母首選。4. 日本 farska 童趣森林5合1嬰兒大床 Long日本färska源自日本正統設計,並注入多功能的組合變化,其五合一設計包括嬰兒床、遊戲圍欄、幼兒繪畫書桌、幼童沙發、幼童學習桌。在安全性的把關上,被喻為最高品質的保證,通過日本和歐洲的安全基準測試,設計更獲世界紅點及if設計大獎肯定。適合重視質感、安全、實用和美觀的家庭。5.Chicco Next2Me Forever 多功能成長安撫嬰兒床邊床0-4歲百變寶寶床,讓孩子吃喝玩樂都在身旁。同房不同床|兼具親子同床與分床優點,方便照顧同時培養寶寶自信心蒙式地板床|以蒙特梭利為概念發展,讓18個月後的孩子能自由安全上下床,建立獨立與自主性貼心細節|升降把手、3D透氣床墊與質感透視窗,讓寶寶好好睡過夜,爸媽好照顧 比價、挑款太崩潰?安琪兒Angelbaby精選嬰兒床讓爸媽零煩惱!挑選嬰兒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符合安全性與實用性。若你正在尋找安心的選擇,安琪兒Angelbaby提供多款嬰兒床,不論是喜歡北歐設計風格的你、居家空間小巧或是在意嬰兒床使用的延伸價值,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的床款。快來逛逛安琪兒Angelbaby嬰兒床專區,為寶寶打造安心舒適的睡眠起點吧!
嬰兒手推車
汽車安全座椅
嬰兒床|嬰兒房周邊
兒童餐椅 | 成長椅
安全遊戲地墊
寶寶衣著
玩樂探索
新生兒禮物|彌月禮盒